文明建设
一业为主 两头延伸 多种经营
当前位置: 首页 > 文明建设 > 道德建设
润泽无声
发表时间 : 2015-04-08 11:15:44
内容分类 : 道德建设
浏览次数 : 1083

 

 

4)

黑龙江省水利水电勘测设计研究院党办        2015.4.8


2015年《道德讲堂》5-6月学习内容:

 

——记龙江水院土壤老专家龙显助

党办  赵冀斌 采写

 

 

在黑龙江省水利水电勘测设计研究院,有一位老人堪称“黑龙江省土壤活化石”,深受土壤学界与水利学界敬重,昔日的“北大荒”化为今日的“北大仓”有他血汗的浇灌,昔日的盐碱地化为今日的沃野田有他足迹的踏遍,2014年底84岁耄耋之年仍被有关部门评选为“优秀老干部”;他就是——为黑龙江省水利、土壤事业奉献近60年的龙显助高级工程师。

 

业绩辉煌 却淡泊名利

1952年8月,出生于湖南衡阳的龙显助以优异的成绩考入北京农业大学。1956年8月,水利部向农业部索要土壤技术人才支援黑龙江省的开发建设,北京农业大学土壤农化专业只有龙显助一人踏上了黑龙江的土地。

1956年12月,中苏要联合开发松花江流域,急需土壤分类等基础资料。1957年5月,土壤调查队正式成立了,26岁的龙显助被任命为土壤调查队的技术队长(正科级)。大学毕业的他是队里唯一有土壤农化知识的技术人员。撰写完技术规程,制定出工作方案,他带领队伍奔赴了松嫩平原。带领着包含后勤人员才110人,没有任何经验的队伍,龙显助克服条件的艰苦以及与东北队员们交流的障碍等困难,在1958年底带领大家毅然完成了这次艰巨的土壤调查任务,保障了松花江流域规划、开发的顺利进行。

1957年被任命为土壤调查队队长,到1991年从设计院环评处副处长(正科级)退休,龙显助在科级干部岗位上一干就是35年。有人说:“龙工是最亏的一个干部,当了一辈子科级干部”;但他总是乐呵呵的说:“无所谓啦!”

龙显助对事业的追求孜孜不倦,对工作的要求精益求精。60年的工作生涯,业绩颇丰;先后出版了《北部引嫩工程扩建机理系统研究》、《引嫩工程对环境的影响与土壤盐渍化防治研究》、《松嫩平原分散性黏土形成机理与治理对策研究》、《肇兰新河水土资源环境动态规律与利用改良措施研究》、《北部引嫩工程冲刷淤积与土壤盐渍化防治措施》、《三江平原水土资源利用与保护对策研究》等9部著作,公开发表了近40篇论文。在他的学术业绩中,获得过:黑龙江省政府科技进步奖2等奖6项、3等奖2项;水利部水利水电规划研究总院科技进步奖1等奖1项、2等奖1项;黑龙江省科协优秀建议特等奖1项。

就是这样一位学富五车的工程师,没有得到“享受研究员级待遇的高级工程师”称号,也没有得到“享受国务院津贴、省政府津贴”待遇;但他无怨无悔,锲而不舍地追求着自己的事业,追求着对水利、对土壤的爱。今天,85岁高龄的他仍在为完成水利部水利水电规划研究总院下达的课题“松嫩平原水土资源利用与保护对策研究”努力工作着。

 

关键时刻 方显英雄本色

1955年,国家为安置抗美援朝转业官兵,计划在“北大荒”建设“军垦农场”,责成北京农业大学对三江平原穆棱河地区进行土壤调查。大学三年级的龙显助第一个报名参加了这次意义重大的土壤调查。初到穆棱河,看到的是一片没有人烟的荒野,到处是没过腿的漂伐沼泽地,随时都有被吞噬的危险。年青的龙显助没有一丝恐惧和失望,而是兴奋地对同学们感概:“多肥沃的土地啊!这里建成的农场肯定是个了不起的好地方”。当年,光明日报以题为“北京农业大学土壤实习学生在穆棱河流域”进行了专题报导,龙显助作为典型受到了表扬,参加该年度的共青团中央的表彰大会,受到了时任团中央书记胡耀邦同志的接见。从此,他与黑土地结下了不解之缘。

1959年,中国的进程行进到了惨烈的三年困难时期,设计院由水利部直属下放到了黑龙江省管辖。为了支援农业生产,龙显助被下放到海伦县的红光农场。在这里,具有土壤学知识的他发现了更多可以做的事——根据土壤分类,种植不同的作物,提高作物产量。白天,与夫人一起到田间踏察,提取土样;晚上,用最简陋的仪器对土样进行分析;经过一个星期的努力,绘制出了农场第一张土壤理化指标图;并配有建议农作物种类。农场职工深为惊奇和感动,场长决定以此图指导农业生产;秋季,各种作物均获丰收;龙显助第一次获得了“两垧地”的奖励。当时的红光农场地多、草多,龙显助又打起了草的主意,试验了用各种杂草加工成饲料的饲养效果;在他的指导下,羊、兔子、猪膘肥体壮;龙显助又一次获得了“两头猪”的奖励。同时,土壤调查队120多名职工的副业生产、生活物品补贴也由他这个副队长承担着;龙显助硬是从农场抠出10公顷土地,带领职工进行农业生产;种地、养猪、养羊,各项均喜获丰收;不但职工吃饭得到了保证,在哈尔滨家属的秋菜、猪肉也得到了解决。要知道,那时吃饭是第一位的困难啊!为此,龙显助获得了原黑龙江省水利局的“先进工作者”荣誉称号。

1969年4月,设计院被砸烂了,绝大多数职工被下放到各地劳动改造;幸运的他被分配到当时众所周知条件最好的牡丹江地区。可接到通知的他没有任何喜悦,不顾亲友的劝阻,到领导面前提议自己去条件最艰苦的绥化地区。他说:“我是做土壤改良研究的,牡丹江没有盐碱土,我去那里没事做。绥化有盐碱土,有风沙,有内涝,我要去那里。”最终,龙显助登上了前往绥化市的火车。到绥化后的第一项事情,就是在呼兰河滩地建家属宿舍;这里雨天“白茫茫”、一片大水,旱天也是“白茫茫”、一片盐碱地。

1970年春,由于大庆原油生产和石油化工业需要大量水,省政府决定要建设北部引嫩工程;可无法确定该工程运行后是否会产生耕地盐碱化。于是下放地方的龙显助被紧急调回,抗起了地下水观测组队长的重任。他亲自选择地块布设观测井,布设试验田,到现场取土样、水样。通过3年的不间断监测,龙显助递交了结论:“只要排水顺畅,引嫩工程不会加重土壤盐碱化的总结报告”;确保了北部引嫩工程的顺利实施。北部引嫩工程一直是龙显助的一个心结,对土壤盐碱化的结论虽然早以给出,但他仍放心不下。他常说:“三年的观测太短了,长期如何还得观测!”就是到了今天,他每年还坚持去引嫩工程两次,看一看自己的结论是否经得起考验。

1974年,黑龙江省东北部三江平原地区遭受了严重的涝害。省政府决定对三江平原进行防洪除涝综合治理,三江平原的地貌踏察、土壤调查、工程线路的地质勘察与地形测量再一次落到了龙显助任队长的勘测队头上。又是一个十多万平方公里的艰巨任务,又是一个冬季必须完成的硬骨头,已经四十多岁的龙显助带领队员们,冒着零下三四十度的严寒,在沼泽遍地、交通不便的三江平原,用脚步书写青春于封冻之地。出工一起走,回来亲自整理资料;今天的任务,决不放在明天;该年春节也是和队员一起在这荒僻之地不停歇的查勘工作中度过。

上个世纪80年代,水利投资大幅度减少,设计院鼓励职工在完成指令性计划前提下积极“找米下锅”。50多岁的龙显助带领下的土壤调查队在逆境中却快速的发展起来了。这支队伍在这个时期先后完成了中科院海伦国家农业现代研究所3个典型示范区土壤详查,国家土地局松嫩平原土壤肥力状况及培肥途径研究,国家环保局松嫩平原与黑龙江省土壤背景值调查研究,内蒙古呼盟2个旗的土壤普查,黑龙江省农业资源与区划,等等;不但解决了的职工工资,还为院里创收20多万元。在这个水利行业并没有被大力支持的年代,龙显助带出了全省唯一一支稳定、配套、敬业的高素质土壤调查队伍。

1991年,龙显助从省水利设计院环境评价处副处长(正科级)位置上退休;但他退而不休,继续着他深爱的土壤、水利事业。在山东省无棣县渤海边的盐碱海滩上,他的建议,变成了高标准的海堤和优质的农田;在黑龙江省松嫩平原的盐碱地上,他引进的“螺旋藻”项目,已成为待开发的产业;他推进的“弱减水”项目,已成为黑龙江省名牌产品。

1996年,当黑龙江省水利勘测设计院更名为黑龙江省水利水电勘测设计研究院后,他热血沸腾,一定要让“研究院”名符其实;主动请缨,放弃外聘高薪,回到设计院继续他的“研究”事业。围绕水、土、环境三个方面的问题,组织并参与了10项科学研究,由中国科学技术出版社和中国农业科学技术出版社正式出版了9部研究报告;有8部研究报告获得黑龙江省政府科技进步奖,其中:二等奖6项,三等奖2项。

 

乐于助人  敢当他人阶梯

1991年,到了退休的年龄,面对国家发展的勃勃生机,面对外单位的高薪聘请,面对眼前堆积的几十年的数据与资料,面对“谁来养活中国人”的呼吁,龙显助没有退缩,他决定继续发挥自己的特长,研究黑龙江省及中国的土壤等问题,为现代农业生产提供可靠依据。他给自己定了三原则:“对待外单位的聘请、尽力支持与帮助;对待原来的数据与资料、尽力整理与移交;对待未来的研究、尽力争取与参与。”

一份份土壤资料整理出来了,他送到院规划处、环评处,甚至有需要的其他单位。要知道这些资料,在社会上历来是有偿提供的;随便一个资料,如果购买的话,少则几万,多则数十万元。可他不要一分钱,常说:“资料太宝贵了,它是设计院的财富,我要利用有生之年,将掌握的资料整理出来,好让年青人用最短时间完成工作报告!”

几十年的数据,付出了他无数的汗水;这些数据的背后,是他亲自下土坑取出的土样,去水库、河道中采集的水样;是他亲自布设的观测井、试验田得到的成果;是他亲自制定的工作方案、培育方式、测算方法、时间间隔的结晶;是他天天打电话嘱托、天天比测计算的心血。他常说:“自己动手多一点,别人就可少干点;只有自己亲自干过的,才是最可靠的。”

他对土壤研究的严谨、持久、深入,在社会各界获得了认可。黑龙江省第二次土壤普查中他被聘为技术顾问,中国土壤学会盐渍土委员会、黑龙江省土壤学会、农业部等纷纷发来委员、理事、主任和顾问的聘书。暮年的龙显助多次协助黑龙江省科协、黑龙江省农业资源调查委员会召开学术研究会进行学术交流;对交流的土壤方面的论文,他都认真审阅;对观点不清晰的、他悉心地指教;对数据不准确的,他耐心地与作者交换意见,有时拿出自己的资料充实作者的论据。他常说:“年青人干劲足,对资料数据占有较少;我要把我的心得与体会教给他们,把有关资料与数据传递他们;让他们沿着我们这一代人的足迹继续干下去。”

对土壤的爱、对黑土地的爱、对水利工程的关心,付出了龙显助近一生的心血与汗水。无论是松嫩平原,还是三江平原;无论是沼泽地,还是盐碱地;都留下了他的足迹;从他的科研成果、著作中均能佐证。做科研、写论文、出论著都要讲究个排名次序,以说明其对这项工作的贡献大小,可龙显助就不注重这些,往往在荣耀的背后默默尽着自己的那一份力。他的科研项目完成后、他的论文写完后,总是将其它同志向前排名,有时连自己的名字都不写。在他的带领、指导下成长起来的技术骨干,有15名晋升上了享受研究员级待遇的高级工程师,有2名享受了国务院津贴、2 名享受省政府津贴。80年代他就说:“我都快退休了,他们更需要科研成果。”90年代后他更是大大咧咧地说:“我都退休的人了,他们更需要这些成绩。”

 

忠诚挚着  严谨赢得尊重

不论是在职,还是退休;他的心里始终把岗位、单位和行业发展放在首位。“引嫩工程对盐碱地的影响要时刻关注;分散性黏土对水利工程的危害要时刻观测;三江平原的课题结了,松嫩平原的要抓紧做完;黑龙江省土壤资料还得完善,土壤分布图和改良分区图还得补充;出版的书籍和论文交到图书馆去;……”大家都知道,龙显助心里想的是啥!

龙显助是一个简简单单的人,除了研究工作富有激情外,其它没有太多需求;一生不抽烟,不饮酒;无论到哪里,从不给他人添麻烦;心里不放杂事,没有杂念,平常心态永现。也许这就是他年85岁高龄还能做那么多高水平的科研工作、看书都不用花镜的秘诀吧!

提起龙显助,有人说服气他的协调能力;甭管你是水利系统的、农业口的、环保部门的……,他一个电话就全部行动起来支持;有人惊讶他的博学,因为他讲的话会涉及到水利工程、土壤、农业、水化学、环保等等;他的成果涉及水利勘测规划、土壤农作与改良、环境保持与评测、甚至到矿泉水的开发;有人敬佩他的身体好,因为他一次次踏遍黑龙江的各个区域,数不过来的测验点,火车不到的就坐汽车,汽车不到的就穿上胶鞋下去。为了数据,七天能行进五千多公里,起早贪黑的干,陪同的年轻人都吃不消了,八旬的他依然思路清晰,精神饱满;还有人最感动于他的坚持,北部引嫩工程土壤动态规律研究就坚持长达30余年,至于其他的杂交酸模植物、盐碱地改良农作品种那些研究随便拿出一个就有十来年以上的研究经历。

豁达的性格也让他的土壤研究之路走得更快,走得更远。龙显助有个习惯叫“开门做科研”。他有自己的独特观点——都是想为国家为单位做点事的人,只有志同道合的人集合在一起才力量大,大家资源共享,做出的成果才能更加完善。“您又组织课题啦,算我一个!那个,啥题目来着……”通过合作,对龙显助,大家已经有了可贵的信任和深厚的感情。相识的专家中,只要他参与的研究,就不会质疑数据准确;只要是龙显助组织的研究项目,各相关单位都积极配合;且名字排次序,谁都没有异议。他的和蔼可亲,对待工作的严谨、执着,让大家都亲昵地称呼他为“老龙头”

国际优秀论文的获奖证书、黑龙江省科协优秀建议特等奖证书、省政府科技进步奖证书、撰写的论著……,在柜子里眼看着一年年往上摞。而这位备受尊敬和爱戴的老专家,戴着比很多同事“年纪”还要大的那顶鸭舌帽,拎着年代久远的会议纪念袋,在黑龙江省各地的河道、库区,村屯,依然如故地摆弄着他的水土测验仪。省农业委员会的一位专家说:“只要能为黑龙江省土壤服务的,“老龙头”就会去做!不管有没有资金支持,不管是城市,还是偏远乡村,不管是在行业不景气的时代,还是水利、农业大发展的今天;他将事业看重于生命。在我与他交往的多年里,不论他到哪里,他一定会住在仅能保证休息的小旅店,吃着仅能果腹的伙食,这就是龙显助!试问我们中谁能像他如此无私地坚持!”

曾经苍凉的龙江已化为眼前的辉煌,一个年迈却仍坚定的老人没有停下脚步,夕阳斜照,晚风徐徐,龙显助就这样保持着他那月白风清的淡定、人生如水的从容,引领着,感染着周围的人。

 

 

 

 

地 址:黑龙江省哈尔滨市南岗区清滨路52号
电 话:0451-86332189 传真:0451-86303140
邮 编:150080
邮 箱:hsyjyk@163.com
友情链接
Copyright © 2019 黑龙江省水利水电勘测设计研究院 版权所有 黑ICP备19001777号-1 技术支持:龙采科技集团